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网易网】刘守英:从城乡二分到城乡融合
发文时间:2022-02-21

一、城乡二分与城乡融合

(一)城乡二分的对立发展观

城乡二分的对立发展观将社会划分为城市、乡村两大类。城乡融合是一个阶段,长期以来诸多城乡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发展观,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讨论城乡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城市和乡村分成两类。其次,强调城、乡的差异与对立。城市社会是什么样的,然后乡村社会是什么样的。

第一类是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城市主义。导致这种两分的结果是什么?一个是形成以城市化为目标的城市主义,基本的假设是说城镇肯定优于乡村,发展的目标就是以城市化为核心,另外就是农村向城市的要素再配置。

第二类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乡村主义。其认为乡村是美好的,乡村生活和家庭生活被描绘成简单、纯洁、健康的,他们向往休闲的、没有压力和紧张、被田园美和宁静包围的理想生活。他们将城市化视为破坏性进程,认为城市化会导致拥挤不堪、贫民窟以及社会凝聚力崩塌等。因此其政策目标是反城市化,而这种政策后果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独立的单元,忽视了城市和乡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城市主义”的政策制定和治理实际是以满足城市需要为目标,乡村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乡村主义”实际上是将乡村生活诗意化,忽视了乡村的贫困和和禁锢状态。

(二)城乡融合的形态:美英案例

从乡村到城市化的整个进程,实际上有一个阶段是城乡融合的形态。

1、美国城乡融合的表现

(1)形成都市区(中心城市、郊区)和非都市区(乡村和小城镇)

大家看美国,美国现在是明显分为三个空间,一是中心城市,就是蓝的,二是城市外围的郊区,第三个是非都市区,这样基本上形成都市区和非都市区,完全是两个空间形态。这两个空间形态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呢?

(2)郊区发展迅速

我们经常讲的郊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城乡融合开始的标志,郊区发展的第一个特征明显表现为郊区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率高于中心城市和乡村地区;第二个特征是城市中心成为人口的净迁出地,郊区成为人口的净迁入地;第三个特征是大都市区内的非中心区就业占比上升;第四个特征是中心城区和郊区的收入差距开始扭转,郊区收入相反高于中心城区的收入。

(3)乡村与小城镇的发展

美国许多农村地区和小城镇人口普遍增长,主要由于移民流动的变化(Nord and Cromartie;Fulton,Fuguitt,and Gibson)。另外一方面,自然设施和其他有助于整体生活质量的非市场属性开始驱动整个乡村和城镇的发展,所以它的表现一是非都市区的人口迁入量与都市区人口的迁入量趋同,人口不是都往都市区在迁入,非都市区的人口迁入量也是在同步的变化。二是乡村经济的多样性。从1974年到2015年期间美国非都市区的经济类型既有农业依赖型,又有制造业、采矿、政府依赖和服务业依赖型。三是美国乡村的产业非农化明显。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主要表现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居民的收入之比约为1.3,非都市区居民收入的年增长率略高于都市区。

2、英国城乡融合的表现

城乡连续体的特征主要是:农村(农村人口大于80%)、大乡村(农村人口占比50%-79%)、有显著乡村区域的城市(农村人口26%-49%)、有城市和镇的城市以及小城市区、大都市区城市。整个英国现在的空间形态不是简单的城市化的特征。它的表现一是大城市的人口流失,二是乡村地区的人口增长,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减少,四是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不低,不是我们以为的只有2%。五是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产业极其复杂,不像我们现在整个乡村弄的非常单一。

(三)城乡融合的特征

城乡融合作为一个阶段,它非常重要的特征。何谓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一个连续的层次,完全农村地区和完全城市化地区之间存在一个以连续等级呈现的连续体。乡村和城市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乡村和城市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仅仅是发展程度的区别和功能的分别。

城乡融合的具体表现:一是农村地区出现了变化。乡村工业、服务业、非农人口出现在乡村,另外乡村还呈现出社会设施和自然设施的融合。二是城乡社会特征重叠,城乡的边界模糊。三是城乡关系的变化。这里包括乡村功能变化——乡村不仅是食物的重要生产地,同时也是提供公共品的重要场所(度假区、退休社区、文化或历史遗址、国家公园和休闲区);城乡关系由对立竞争转为融合互补,信息、资本、人口在城乡流动,将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空间相互依存性将乡村纳入经济和文化主流。

城乡融合的主要特征:一是人口向郊区和乡村的流动。城市中心不再是人口迁移唯一的目的地,广阔的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是人口迁移的新方向。郊区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广阔的土地、相对低廉的房价,加之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机会、基础设施和功能服务的完善,使得郊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二是城乡经济的相互依存,表现在大都市区内产业链的形成。三是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减少。乡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多样化趋势明显,乡村产业结构趋同于城市地区。四是城乡收入水平开始缩小。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幸福感、生活质量差距不再天壤之别。

二、中国的城乡二分后果与城乡融合

中国的问题就是长期处于城乡二分状态,城乡二分的结果导致巨大的城乡差距。但城市化一定能解决城乡差距吗?我们处于城乡差距最大的时期恰恰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其次,回村的城市化模式,这是中国的独特性,人活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回去,回村,这样就出现中国的两个城市化率。城乡二分的结果还会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农业竞争力非常明显表现为每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价值增值,最低下的线跟全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比较,另外农业回报的下降,成本也没有下降。

(一)城乡融合的十字路口

中国现在提出城乡融合面临十字路口,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城乡融合是作为一个阶段存在,还是在两极化的讨论中国城市和乡村问题。

1、城乡中国格局

在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64%这个情况下,中国现在到底何去何从,你是简单继续走城乡二分,提高城市化的路,还是说把所有的要素都搞回农村。

2、不可逆转的人口迁移态势

我们看到中国存在不可逆转的人口迁移态势,这个表现为人口继续在向东部沿海、城市群和城市圈集聚;人口继续跨省和省内迁移,当然省内的流动更快;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加快回流,但是县城人口增长缓慢,所以大家不要城乡融合最后到融合到县里面,不可能。

3、代际革命:农二代的离土出村不回村

现在整个农二代基本上是举家迁移,另外农二代跟农一代的就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最后是不回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经济特征。农二代期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的倾向,他们对工作类型与职业更重视;与城市人存在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差异;对职业选择的去农化与入城化。二是社会特征。农二代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在迁移模式上,更好跨省流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对在城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重视、增强社会流动的期望提高;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文化价值观方面普遍更认同城市价值。

(二)城乡融合的路径

我们一定要摒弃两个极端的思维,单向的城市化与乡建。乡村振兴的正确路径,一是要把农业现代化搞上去,实现农业两个份额同步下降;农业要素重组与农业工业化,不是单一某一个要素单向的扩大和实现整个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农产品复杂度提高。二是村庄转型,实现大部分村庄的体面和少部分村庄的活化。

乡村系统的重构主要围绕人、地、业、村四方面要素。首先看“人”这个要素,重点包含三个年龄群体,一是老人,二是农二代,三是农三代。这三个群体未来跟乡村的黏度如何变化。其次探讨“地”这个要素,核心就是地权的分割与权利的保障,包括农地、宅基地的权利如何分割与保障。再者是“业”这个要素,核心是提高回报率,如果回报率不提高没有人去搞农业了。最后是“村”这个要素,核心是围绕城乡融合的阶段来讨论乡村的半径和它未来的功能。

最后,我认为城乡融合区域要作为一个空间载体,这是最重要的政策含义。一是都市群的城乡融合,二是大城市郊区和城市区的融合,三是县城及其延伸区的融合。另外,还要进行以土地为核心的要素配置改革,包括都市圈的土地功能和空间配置,统一的土地权利体系,统一的土地市场。


(文章来源于网易网